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惠城仲恺到2030年八成以上建成区将成“海绵城市”

发表于2016-11-25

“将惠州建成一个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,减灾防洪,固水净水。”在年中的惠州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,市住建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王挚平如是憧憬,建设海绵城市,改善生态和节约资源,有效提升城市固有的建设格局。

24日,随着惠州市住建局发布《惠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(惠城区、仲恺高新区)(草案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这一将城市建成“海绵”的期望即将成为现实。据规划建设目标,未来的惠州通过海绵城市建设,70%以上自然降水将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,到2030年将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80%以上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。

4年后两成建成区成“海绵”

作为惠州主城区,惠城仲恺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,产业和人口集聚,城市建设变得越来越密集。一旦遇到洪涝天气,高密度的钢筋水泥和混泥土建筑使得排水难畅通。作为市民以往经常可以见到的是,一旦遭遇雨季的大雨天气,城市多处积水,严重时是还将造成灾害。



查看更多精彩图片>>

记者注意到,针对中心城区较为密集的建筑现状,《规划》将惠城区、仲恺高新区全部纳入其中,总面积约为1480平方公里,现状人口则达到约164万。

在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格局上,规划将结合惠州当前的山水资源的现状,将构建“山水基质、蓝绿廊道、多点分布”的海绵空间结构。依托自然环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。改变以往的开放式施工建设,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。另外对于老城区则针对性地修复水生态和公园绿地体系,保障良性的城市生态体系。

而目标的设定则有效体现着城市主政者的建设决心。据《规划》介绍,未来的惠州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,70%以上的自然降水将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,避免沉积和旱涝。而到4年后的2020年则将实现20%以上面积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;到2030年则需达到80%以上。

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引关注

在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,惠城和仲恺城市热岛效应能否稳步缓解成为重点。在“水治理”环节,规划要求恢复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等原有自然生态体系,构建城市生态水网。到2020年,惠州水域面积率不低于10%,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2%以上,生态岸线恢复率80%以上,减轻城市热岛效应。

联系当前主城区面临的污水排放和整治情况,规划也要求“水环境”的改善,通过岸线截流和黑臭水体治理等方式,4年后达到建成区年径流污染控制率6成以上,总体上消除黑臭水体。而雨洪控制设施的铺设则有效提升城市排水功能和污水利用率。

具体到建设规划分区层面,《规划》依托区域的生态格局和功能分区等,将惠城仲恺的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为海绵生态保护区、海绵生态涵养区、海绵生态缓冲区、海绵建设提升区、海绵建设修复区等5个类型。

■3个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

①潼湖生态智慧创新与总部经济区

②江北新城

③金山湖片区


发表于2016-11-25

大惠州将越来越好

上一页|1|
/1页